top of page
Blog: Blog2

2023 流水记

  • Writer: Linda Chen
    Linda Chen
  • Dec 31, 2023
  • 14 min read

Updated: Dec 31, 2023



回顾2023年,我觉得我遇到了好多好多人,好多人就这样来去匆匆。2023年1月份的时候,母亲终于动了和父亲离婚的念头,但即使是帮她找好了离婚律师,旁人百般劝说她动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,她终究还是没有踏出那一步。这些年把他们的故事看在眼里的我无法理解,我也再次从书里寻求慰藉。在温哥华逛我最喜欢的二手书店的时候,看到了:The way of all women,毫不犹豫买下了。


我记下的是:

He reacts to the mother's unspoken thought almost as if he had had the thought himself. ...
If the mother is a victim, for instance, of some emotional disturbance, the child may have symptoms of physical or nervous illness which are hard to account for. ...
a child caught in a problem beyond her years... If they (the children) are not to be harmed, she (the mother) must keep her problems in consciousness and really struggle with them - then the children will not suffer. But if she remains unaware of something of which she should be conscious the child will be affected unfavorably.

很多圣贤书,四书五经之流的都曾在我困难的时候给了我力量。那段时间我重新听了孙子兵法的讲解,也许是面对父亲时,我总觉得我要时刻准备战斗吧。那时候我记下的是:

孙子曰:昔之善战者,先为不可胜,以待敌之可胜。不可胜在己,可胜在敌。

因为父亲的心思总是跟钱挂钩,所以2023,我也开始读很多personal finance的书。2月份读了 Rich dad and poor dad。

应该是1月底2月初吧,我知道了我第一次尝试升职而失败的消息,当然失败不是可气的,气愤的是原因,基本上他们没有给任何实质性的原因,大概说的就是我呆的时间太短了,让我再等等。虽然这其实是我预料之内的事情,但还是让我感到愤怒。在工作上,我固然是摆出一副毫不认输的样子,跟老板聊完跟skip聊,跟skip 聊完跟skip 的manager 聊,跟skip manager 聊完跟director 聊。好的,他们都知道我的态度了,很好。Rawad 表面上跟我说expected,甚至没有给多太多反馈,但我知道背地里,他找了Drew 疯狂输出。Drew是我们的principle engineer,他给我的feedback 让人抓住了把柄来说事。


这时候我开始读《风沙星辰》,我想读一些文字温柔而浪漫的书,我想读一些跟现实毫不相干的书。我记下

那每一盏灯火,即使在一望无际的黑暗中,也还是显示出人心这个奇迹的存在。那一户,也许在看书,在思索,在谈心;这一户或许在尝试计算测量空间,在专心计算安朵罗梅达星云;还有一户人家,或许在爱着也说不定。那些灯火各自寻求自己的粮食,在山野之间,发出稀稀疏疏的亮光。当中也可以看到似乎是诗人的、教师的、木匠的灯光,显得非常谦逊。但是,在这些活生生的星星之间,夹杂着的紧闭的窗户、消失的星星、沉睡的人又是多么多呀…… 我们必须努力完成自我,必须尝试与山野之间稀稀疏疏发出亮光的那些灯火心灵交融。 风沙星辰

2月份也是我2023年的第一次搬家,上一个家我只住了2个月,实在是太脏了,那个家有两个室友,一个是房东,另一个搬走后再无交集。我搬进了一个门口有很大🌵的家,我很开心,我决定修剪家门口的玫瑰。


2月底,夏伟来洛杉矶出差,2019年北京一别后再次重逢,一别又不知再见是何时。我想起初中毕业就出国的我,记下了《风沙星辰》里面的这句话:

要让这个职位上的大家各自独立生活的人员在什么地方碰面,除了等待旅途上的偶然,别无他法。在卡萨布兰卡,在达喀尔,在布宜诺斯艾利斯、某一个晚上,大家围坐在一张桌子旁边,经过多年的音信中断后,继续上次没有说完的话、互相诉说古老的回忆,随后再度出发。


3月,我看完了上野千鹤子的第一本书《始于极限:女性主义往复简书》,写下了上一篇文章。也看了 The simple path to wealth,看到了401k 那里就放弃了,401k什么的真的是复杂得感觉政府根本不想让人好好养老。3月底,大地开始春暖花开了。我也开始做一些让自己开心的事情,去洛杉矶看看博物馆,去圣地亚哥逛逛,Mussi 四月初的时候来看我了,带着黎巴嫩的土特产,还有她的第三个孩子。我与她在巴西相识的时候,第二个孩子还很小呢,现在已经第三个了,我与她之间的对话,也更像成熟女性之间的对话了,而不是一个大姐姐对着小妹妹的对话。她说她的大女儿也不再是小女孩了,谈论的话题越来越成熟了。我说,你看着我长大,我看着你的孩子长大。


4月,家门口的玫瑰开始绽放了。我读了《我与地坛》。给我最大震撼的是<我的梦想> 和 <好运设计> 这两章。史铁生的文字特别美,不是华丽的美,是让人心头一颤的美。<好运设计> 是一个白日梦,自己尝试去设计一个完美的人,完美的一生,我记下了关于这个完美的人,关于对ta母亲的描写这段话

在你幼小的时候她只是带着你走,走在家里,走在街上,走到市场,走到郊外,她难得给你什么命令,从不有目的地给你一个方向,走啊走啊你就会爱她,走啊走啊,你就会爱她所爱的这个世界。等你长大了,她就放你到你想要去的地方去,她深信你会爱这个世界,至于其他她不管,至于其他那是你的自由你自己负责,她只有一个愿望,就是你能常常回来,你能有时候回来一下。

4月开始的书,读到了5月。因为5月我终于升职通过了,4月都在紧锣密鼓的筹备,一开始我是觉得格外疲倦的,因为1月得到结果,到4月份提交,不过3月的时间,老板和我甚至都不想改什么,想着加些data points就好了。但这次,我的skip offer to help,我也很愿意,老板却表现得十分反感和passive,我坚持让skip 看,根据skip 的意见,我决定大改。5月获得了好消息。


5 月初我读完了《我与地坛》,不知为何我记下了他最后散文篇里面的一句话:

“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够
坦然赴死,你能够
坦然送我离开,此前
死与你我毫不相干。”

5月我开始读上野千鹤子的第二本书《父权制与资本主义》,这本书给了我很多震撼。我记下的是:

也许男性会有诸如自己为心爱的妻儿辛辛苦苦赚钱之类的借口。但是第一,女性以再生产劳动的形式支付实物费用(即劳力和时间)而并非支付货币费用(即金钱),并且如果将这种实物费用换算成货币费用的话,实际上将超过丈夫所能负担的金额;第二,女性为了负担上述实物费用离开了职场,牺牲了应有的货币收入(误工费),即便之后再就业,那段离职时期将会成为不利条件使其终身背负无法挽回的差距。

虽然当时的我没有记下,但是有一段话给了我深刻印象,与母亲聊天时,也不禁引用。但我现在想想,是否太残酷了呢,如果连爱,这一唯一的回报都否定,那母亲心里会是什么滋味呢?

“爱”,其实就是女性为了调动自己的能量,将丈夫的目的当作自己的目的的一种机制。“母性”是女性为了极力克制自我需求,通过引发自我献身和牺牲精神,将孩子的成长看作自己的幸福的一种机制。女性只要赋予“爱”以无上价值,她们付出的劳动就很容易被“家人的理解”“丈夫的慰劳”等说辞所回报。女性是供给“爱”的专家,也是总在“爱”的关系中单方面付出的一方。美国社会学家芬奇与格罗夫斯明确地指出,所谓的女性专有领域的“关怀”、“照料”实际上是“以爱之名的劳动”(a labor of love)[Finch&Groves,1983]。

这本书我6月读完,我还记下了这段话和一个特别高赞的评论

这种献身的意识形态被众多话语所美化,比如母亲的自我牺牲有着金钱也换不来的崇高价值,再如,母亲可以亲身感受到新生命的活力。而在父权制下的这种“崇高的价值”并不会绑架男性,也正因如此,这种意识形态的虚伪性暴露无遗。但即便如此,将这种意识形态正当化的话语仍层出不穷,正可谓是无中生有。

最高赞的评论是:

如果一项美德只有女性需要具备,却并不同样要求男性,它的实质肯定是一个阴谋。如果一项美德只要求下位者具备,却不要求上位者,那它一定是一种剥削

5月我去参加了罗茗的婚礼,看着她和谢老师在大峡谷面前山盟海誓,我也成为了她初中那段岁月的唯一代表人。有时候真的觉得有缘千里来相会,我们再次相遇是去年,那是十几年初中毕业后我们再次相遇,我们大概都没想到吧,第一次共同复盘以往的经历,我觉得我们对彼此的认识都更深了一层。那段时间也看了铃芽之旅,站在17亿年前的大峡谷面前,才真正体会到那个咒语的意思:我深知命如蜉蝣...此山此河,承恩已久。


在罗茗的婚礼上,也遇到和认识了很多新朋友,那天大家聊天聊到早上3点。我对心理医生说,那是我久违的,觉得身体疲惫,但心理却十分放松和愉悦的一次聚会。那天很奇怪,虽然大家很多都是第一次见面,但也许是婚礼提供了一个特殊的契机,我们一下子就开始聊一些人生相关的话题,也许正因为是不同的圈子,大家都无所顾忌分享自己的烦恼和成长,虽然此后,大家又各自投入自己原本的生活,没有再见过面。



5-6月份还有一个匆匆而过的人,是我第二个家的室友。她5月份搬进来,我7月份搬离,此后我再也没有跟她联系。与她断交绝对是我自己的选择,6月份那个家压抑得让我喘不过气,她友好的咄咄相逼成为我的噩梦,我每天都在想如何回家可以躲避她,忍不住7月份马上搬离。


她不是一个坏人,只是她与人相处的方式是极度passive的强势,我和她之间的一些interactions让我想到了我父母亲之间的interactions,比如说对于我反复说明我不想做的事情,她反复软磨硬泡我去做,甚至尝试让我觉得我应该感到内疚,我忍不住发火,她才闭嘴,但对于我的发火她可以当作什么事都没发生过。这像极了我父母,我甚至开始理解为什么父亲有时候脾气特别不好,为什么母亲会对他的怒火视而不见,我同时我也变得害怕,难道我内心也如此厌恶母亲吗?难道我这么想挣脱她的束缚吗?搬离那个家之后,我甚至都尽可能避开那条路,说不上来为什么,就是那一个月的窒息感,让我真的害怕了。


小的时候,面对父亲的一味否定和无法预测的怒火,母亲一直是我认为温暖的港湾,她虽然面对父亲的行为总是沉默和忍让,但她至少不让我害怕。这件事情,让我和母亲的关系这个议题,不再在存在在潜意识里,而变成一个尖锐的,我还不敢去触碰的议题。心理医生说,很难让一个孩子否定自己的双方父母,因为如果两个人都否定了,那么自己就孤立无援了。曾经父母是孩子的全部世界,对我而言,否定我和母亲的关系,那么我的天都要塌下来了。

6月份我买车了,曾经幻想过各种各样炫酷的车,最后买了一个经济实惠,自己可以轻松承担的,我长大了。


6月份我读了《悉达多》。《悉达多》这本书,我去读它的契机也是因为一个过客,我和我第一个房东约着去清吧喝酒,她去拿酒的过程中,我看到旁边一个西装革履的男生,点了两杯酒,然后点开了视频,用中文在讲电话。第二杯酒是他点给他妈妈的,他视频也是打给妈妈。原来那天是他大学毕业,最后一天上课,他学的是哲学,那天晚上我们三个分享了不少自己的人生经历,聊了很多自己读过的书和对人生的看法,悉达多就是我前房东提出来的一本。


我记下的是悉达多和佛陀的对话。悉达多对佛陀说,没有人能通过法义得到解脱,佛陀从来没有告诉我们他到底是怎么悟到这些的,所以他要继续他自己的求道之路,他并非是要去寻找更高明的道,而是如何悟到道,佛陀从未曾说过。悉达多说:

我无权论断他人的生活!唯独对自己的生活必须做出判断。我必须选择,必须放弃。我们沙门寻求弃绝于‘我’,哦,世尊。假如我皈依于您,哦,世尊,我担忧我的‘我’只是表面地、虚假地获得安宁,得到解脱。而事实上,我的‘我’却仍在生存、壮大。因为,我会将法义,我的后来者,我对您的爱,以及僧团当作我。

也是这本书让我更加笃定自己的路。我尊重世间的所有宗教和教义,但我知道我自己不会依附任何宗教,若要真的选一个,那应该是佛教,因为我相信万法皆空,道,要自己去悟,与更高力量的沟通,我也觉得我不需要任何介质,因为我本身就是ta的一部分。



7月份迎来了我今年的第三次搬家,这次搬家后,家成为了一个十分愉快的地方。我和室友们不仅相处愉快,而且敏子也会带着我参加她和朋友间的活动,我也喜欢她的朋友,因此下半年,我又认识了很多来来往往的人。也是敏子和我的室友们,开始让我觉得尔湾有归属感,我开始生根。




7月-11月之间,我的手机再没有其他的读书截图,8月底-9月底我回了一个月温哥华,时间就这样匆匆而过,等再一次出现截图,已经是《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》的第四部了,我忘了第一部几月份开始看的了,但11月我读完了,留下的截图是:

那里,我也在路上拾到“超人”这个字眼,以及人乃是必须被克服的东西这个命题,——我也悟到,人乃是一座桥梁,并不是目的:他庆幸自己的正午和黄昏,把它当作通往新的黎明的道路

我认为这是尼采思想的精髓吧,我记下这句,也是因为我曾经对尼采学说里面的“超人”误会很深。我还记下是:

凡是不能命令自己的人,他就该服从(听命于他人)。能命令自己的人倒也不少,可是服从自己的,却缺少得很多。

我记下这句话是因为,这倒让我想起了我7月份读的一本书,叫《When our body says no》,我是听的电子书,因此没有笔记。但这本书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,愤怒其实就代表着我们的边界,当边界被侵犯的时候,我们自然会愤怒,就好像发烧是自身抗体在抵抗病毒入侵一样。当我们压抑我们的愤怒,违背自己的内心而活,我们就是在模糊自己的样子,就好像癌细胞没有被身体视为危险,身体放弃抵抗一样。suppressed anger 正是癌症病发correlation 最高的indicator.


7-11月之间读的一些其他的书是《The permission to feel》, 《Staff Engineer》,《雇佣劳动与资本》,《杨绛传》《Deign Data Intensitive Application》,以及Alexa Xu 的两本 《system design interview》这段时间技术的书偏多。说来也奇怪,这些书的确为我之后的转组开始铺垫。

11月,我又在准备搬家,12月份迎来了今年的第四次搬家,而这次,是搬离加州,搬来了西雅图。这次的搬家让我的10月底-11月份都特别伤心,觉得怅然若失,毕竟,我好不容易才开始喜欢这个地方。Summer对我说:

确实我觉得你在尔湾有很多平静美好的回忆和成长。你就想,在尔湾也算是有自己的小群体了!可以随时visit,如果你想的话。你是破军,四海为家:)我很为你的成长和standing up for yourself感到骄傲!Happy moving:) 你又回西雅图了

她的话让我觉得温暖而有力量,今年我们有好几次见面的机会,这让我觉得很感恩,她的存在,就让我觉得很感恩了,发自内心的。




她说的standing up for myself,是指10月工作上发生的事情,老板做了一件非常出格的事情,让本来就在准备面试转组的我更加加快了节奏,全力找新的组。当时对于这件出格的事情,我不知道该如何处理,如果直接汇报给上级,我害怕和老板关系弄僵,或者弄巧成拙,因此我本来想着,我先旁敲侧击汇报,等我转组成功了再全盘托出。


由于心里实在难受,我询问了我mentor的建议,她也是女性,我最佩服的就是她我行我素的勇气,她在公司也是所向披靡,3年从l5 升到了l7。我周末踌躇许久,把事情经过发给她,周一我经过她办公室,她直接看着我对我说:这是我听过最荒唐的事情,如果我是你,我会直接汇报给上级,但当然,每个人的comfort level不同,你就做你觉得最comfortable的事情。她肯定也想到了我的顾虑。


但10月份的时候,我恰巧在听《杨绛传》,里面提到的一件事情让我印象深刻,大概是杨绛高中的时候,学校有很多北伐战争的游行和学生运动,那时候要求大家都去,但如果父母写字条说不同意可以不去。杨绛十分不想参加游行,因为游行的时候会遇到街上各种人,女学生时常会受到调戏和骚扰,因此回家求父亲写一个条子。但杨绛的父亲却回绝了,他说,你不肯去就别去,不用拿爸爸当借口,并用自己的例子告诉杨绛曾经自己也被人逼着做事,而自己是如何为自己发声的,最后他说,林肯说,dare to say no,你敢吗?


Dare to say no 这句话莫名其妙当时一直在我的脑子里徘徊,当我站在我的mentor 门口,她告诉我她的看法时,我马上想到了这句话,dare to say no,我也问自己,我敢吗?


我最后如实向上面汇报了事情的来龙去脉,是的,我本身就没有错,如果我没做错,上面却黑白颠倒,那也无所谓了,我问心无愧即可。幸运的是我得到了上面的人的支持,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,更加幸运的是,我得到了一个我很喜欢的offer。我离开旧组的最后一天,我的skip还和我聊天,他说:你做了所有正确的事情,我不仅仅希望你知道你是对的,我希望你发自内心相信自己。他说:人生路还长,以后不管做什么决定,都不要为了此时此刻而做,要为自己一生不后悔而做。


11月我离开了尔湾,离开了我职业生涯上第一个“组”,不知不觉工作也快2年了。



11月-12月我基本上在忙着搬家,和消化各种离别时的情绪,我手机里最后的一个张来自12月的读书截图是今年上野千鹤子我读完的第三本书《厌女》,以及对那段话最高赞的评价

与母女关系相比,父子关系更单纯。在父子关系中,儿子弑父之后,只要代替父亲的位置便了事,儿子只需憎恶作为压迫者的父亲即可,但女儿对母亲却不全然如此。斋藤说,儿子有很多切断父子关系的机会,但女儿并非如此。

这段话的高赞点评是这样说的:

或许可以这么理解:对于儿子而言,母亲是自己依恋的人,而父亲是支配压迫自己的人,这两者的角色可以轻易分开,也就导致了父子关系/母子关系的简单。对于女儿而言,父亲较少参与到成长当中,因此依恋的人是母亲,而同时需要反抗其控制的人也是母亲,这种情感上的难以分割、难以平衡即造就了母女之间复杂的情感关系

许多关于母女的议题都是围绕着争斗而展开,比如说母女之间相互嫉妒彼此,都想获得爸爸/丈夫的宠爱,因此我很少把讨论母女关系的话放在心上,我觉得我跟妈妈的关系,不是那些传统的母女关系,我们关系简单许多。但今年一系列发生的事情和自己的阅读与思考,开始让我重新更加仔细地去审视母亲给我的影响,以及我们的关系,更加确切的说,我更加仔细去体会那个曾经在她的庇佑下长大的小女孩,她曾经的真实感受。


母亲也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角色,我感受到母亲这些年的变化也很大,她与我之间,也不再受困于母亲的这个角色,这些转变让我感到高兴,感觉12月份读的书又跟一月份读的书联系上了。是的,还有很多未解决的课题,一直在路上,一直在思考。12月份手头上还未读完但activly 正在读的书有《作为意志与表象》,《Language, Thoughts & Reality》以及马上读完的《Complex PTSD: From Surviving to Thriving》,还有平时在听的《资治通鉴》解读。


年终的时候,我喜欢找小威学长去聊聊看看他都有什么好书,他给我推荐了不少有意思的,这让我开始期待明年自己的成长了!其实哲学的书,比如说《作为意志与表象》以及我读的技术书,比如说 《Deign Data Intensitive Application》有些想法总能让我串联起来,那些想法等找时间再分享吧,这篇更多的是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为主。


2023年总让我觉得沉闷,但想想还是发生了很多事情,有很多成长和收获。昨天和summer打电话算年运,她说我明年挺厉害的,我心里却觉得平安度过也不错。谁知道呢?新的一年将是新的生活环境,新的工作环境,新的同事,一切又将重新开始,祝福自己吧。




-- 12.31.2023

@西雅图bellevue的家



Recent Posts

See All
实修学习笔记

以下的笔记主要是根据南怀瑾老师的书《答问青壮年参禅者》而来的,其中我也结合了自己的根本传承上师的书,主要是《定中之定》和《三摩地玄机》两本。我是2024年10月份,在西雅图皈依的佛门。南师的书讲述得非常清晰透彻,收益颇多,因此写下记录,以便自己以后复习。...

 
 
 

Comments


  • generic-social-link
  • instagram
  • linkedin

©2019 by LindaChen.

bottom of page